3 月 27 日一大早,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 50 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 9 项标准修改单。
新发布的标准包括:食品标签标准 2 项、特殊膳食食品标准 3 项、食品产品标准 4 项、生产经营规范标准 3 项、食品相关产品标准 1 项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 8 项、检验方法标准 29 项,以及《生乳》《灭菌乳》《食品中污染物限量》等 9 项标准修改单。
这次新发布的内容非常丰富,涉及到食品生产、经营、检验等诸多方面,但其中和大家日常生活最相关的就是对食品标签的更新升级。
就是平常在包装上看到的:食品名称、配料表、净含量和规格、保质期等,类似于食物的「身份证」,告诉你关于这个食物的前世今生。
这些要求和改变都很重要,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。其中有 4 点,可以说我们每个消费者的健康息息相关,丁香医生请专家来给大家医疗器械企业重点解读一下,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~
改变: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「不添加」「零添加」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。
详情:很多食品企业利用消费者追求「天然」、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,采用「不添加」「零添加」等声称吸引消费者购买。「不添加」只是对于生产过程的描述,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。
以某款「果汁饮料」举例,饮料的标签上写了「不添加蔗糖」,但其实蔗糖只是「糖」这个大家族中的一种,同时果汁中本身含有大量糖分,因此这类产品所声称的「不添加蔗糖」只是一个宣传噱头,绝不等于产品中不含有糖。
有些含糖饮料会使用「不添加甜味剂」的声称吸引消费者,却造成了消费者认为产品中没有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误解。
更有产品会声称不添加某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,如不添加某一种甜味剂,实际使用了其他甜味剂作为代替,影响了消费者的正确认医疗器械企业知。
解读:许多人一看到打着「零添加」「不添加」幌子的食品就闭眼入,这恰恰踩中了商家的圈套。俗话说的好,城市套路深,我要回农村(bushi)。「零添加」≠ 完全没有 ≠ 健康。正确阅读配料表、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才是关键。
关于「零添加」,丁香生活研究做了更详细的解读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 → 改变二
改变:当预包装使用「含麸质的谷物医疗器械企业、甲壳纲类、鱼类、蛋类、花生、大豆、乳、坚果」八大类食品及其制品作为食品配料时,需要在配料表中以加粗、下划线等方式强调,或在配料表下方通过致敏物质提示语,提示食品中含有的致敏物质。
今天有多家媒体对此次标准修订进行报道,该图片来源:新京报《图个明白》栏目。
详情:我国食物过敏率呈不断上升趋势,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。食物过敏不仅影响过敏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,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。
预防食物过敏的核心在于阻断过敏者与食品中致敏物质的接触,而食品标签在全球食物过敏风险管理中被视为最有效的工具。
解读:对食物不过敏的人,对此可能没什么感知,但其实食物过敏可轻可重,轻则发麻、发痒、腹痛、腹泻,重则休克,甚至意识丧失。此次修改,对于过敏星人来说,真是喜大普奔!
改变:从原有的「1+4」基础上增加为「1+6」,也就是在原来的能量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基础上,增加了饱和脂肪(酸)和糖两项内容。
详情: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营养和健康问题,主要聚焦在肥胖等慢性病的高发以及由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的升高。而高盐、高脂、高糖等不合理膳食是引起肥胖、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危险因素。
本次修订在原来基础上,进一步增加对饱和脂肪(酸)和糖的要求,希望能够更加全面的展示食品营养信息,进一步指导消费者。
解读:扩充营养素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大家做选择医疗器械企业。关注糖的人(尤其糖尿病患者),就可以看糖含量,关注盐的人(尤其高血压患者),就可以看钠含量。
改变:要求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以到期日期的形式表示,并且增加「消费保存期」推荐性条款,减少食物浪费。
消费者不用再需要自行计算保质期,保质期信息展示更为直观。同时规定保质期 6 个月以医疗器械企业上的食品不标示生产日期,仅标示视频保质期和保质期到期日。
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,为最大程度防止食物浪费,新标准与国际接轨,规定了食品生产者可根据食品属性、食用特征等自愿标示预包装食品的「消费保存期」,作为食品的最后食用日期,供消费者参考。
今天有多家媒体对此次标准修订进行报道,该图片来源:新京报《图个明白》栏目。
简单来说,在保质期内,食物的风味和安全,都不影响;在保存期内,只保证食品安全,吃了没事,但不保证风味最佳。也就是说,保存期 保质期。
二维码标签: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食品标签上的二维码获取食品标签信息,可实现页面放大、语音识读、视频讲解等功能,解决部分消费者阅读食品标签信息时因字体小而「看不清」「找不到」等问题。
千焦「变」卡:允许企业在正确、规范地在营养成分表中标示营养信息后,采用图形、文字等方式对营养标签进行补充,比如可以使用消费者熟悉的油和盐替代脂肪和钠,用「卡」等替代「千焦」等。
预包装食品标示「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」:引导儿童青少年认识到盐油糖对健康的双重影响。
[1]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(GB 7718-2025)
[2]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(GB 28050-2025)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